新聞資訊
世界因建設更美好,建設因我們而自豪!
兵器裝備集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求,加速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科技企業集團,不斷用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勇擔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重任,致力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抓好頂層設計
重塑創新體系
“1”重塑“1”個鏈條完整、架構清晰、機制健全、能力突出、數字支撐、具有兵器特色的科技創新體系。
“3”構建集團公司、產業領域和成員單位“3”層科技創新組織架構,引領成員單位充分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實施多維度創新,掌握稀缺性技術和高附加值新產品,持續培育競爭優勢。
“4”完善創新激勵、投入保障、效能評價、咨詢把關“4”項科技創新激勵保障機制,激發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的活力潛力,大力營造激勵導向更加鮮明、投入成效更加突出、科技評價更加精準、智力支撐更加有力的科技創新環境。
“8”實施國家重大項目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新產品研發、產業技術基礎提升、科技創新成果培育、科技創新生態打造、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等“8”大科技創新專項行動。
“1”夯實“1”個技術先進、要素齊全、協同共享的科技創新數字化底座,為集團公司科技創新體系高效運轉提供支撐。
企事業單位按照集團公司部署,認真編制《科技創新專項工作方案》,形成上下貫通、推進有力的戰略執行機制,引領企業掌握更多“撒手锏”技術,研發更多“國之重器”,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兵器力量。
完善配套政策
優化創新生態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國資委《關于系統推進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激勵保障機制建設的意見》為指導,修訂出臺《加快建設科技企業集團的實施意見》等激勵制度,全面推進“五加兩減”(考核加分、利潤加回、投入加大、激勵加碼、改革加力和兩金減出、容錯減壓)的科技創新激勵保障機制,形成以制度引領創新、激發活力動力的良好生態。
規范創新成果激勵
完善《科技創新成果激勵管理辦法》,對國家級科技成果、高質量專利和高水平標準的成員單位實行考核加分和獎金獎勵。
激勵各成員單位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集團產業轉型升級難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推出高價值科技成果。
優化協同開放創新機制
通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等方式,鞏固深化拓展與中科院、國防科大、北航等知名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
通過與一汽、東風聯合成立T3科技公司,打造央企協同創新的新典范。
通過與華為、寧德時代攜手,共同打造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品牌。
通過與相關集團打造集團級創新聯合體,成為國家級核心電子元器件創新聯合體成員。
打造創新中長期激勵引擎
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中長期激勵的指導意見》《科技型企業分紅激勵操作指引》《超額利潤分享操作指引》等制度,構建起“1+N”政策體系。
制訂中長期激勵的年度工作計劃、建立年度報告機制,借助案例分享沙龍、方案研討會,提供專家咨詢和政策輔導,指導企業豐富激勵政策,引導研發人員潛心科研攻關、加速成果轉化,激勵干部職工積極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
強化人才支撐
壯大第一資源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的重要論述,樹牢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大力營造有利于創新創造的深厚氛圍與良好環境,有效釋放各類人才創新活力。
強化規劃先行
制定《“十四五”人力資源規劃》,召開集團人才工作會議,出臺《關于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深入推進新時代人才強企戰略的實施意見》,制定28項戰略舉措。
形成“聚焦1個目標、實施4大變革、達成6項指標、實現3個提升”的“1463”人力資源規劃體系,明確人才強企戰略的規劃圖、任務書、施工圖。
強化緊缺人才引進
聚焦“卡脖子”難題,通過與高校聯合引才等方式,引進智能化等高層次人才13人,開創高端領域引才新局面。
加大對關鍵核心緊缺人才引進支持力度,已引進107人。
深化“兵器人校園行”活動,招聘優秀高校畢業生投身軍工報國,2021年“雙一流”高校、博士生、新興專業人才同比分別增長26%、54%和58%。
強化自主培養
壯大國防軍工人才隊伍,實施院士后備等專項培養計劃,發揮國防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自主培養平臺作用,培養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等高層次人才梯隊,至2022年底,集團公司科技創新團隊累計達107個。
開展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評聘,舉辦科技人才論壇等活動,增進人才交流,促進人才成長。
強化創新文化培育
傳承“把一切獻給黨”的人民兵工精神,打造“敢為人先、創新求變、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創新文化體系。
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匯聚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科技企業集團的磅礴力量。
注重創新成效
促進成果迸發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的重要論述,以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為抓手,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協同發力、深度融合,引領創新成果競相迸發。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進展
堅持需求牽引與技術推動相結合,系統梳理關鍵核心技術卡點并納入年度考核,設立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專項資金,以獎代投、獎投并舉,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投入和創新獎勵,配置優勢資源、集中精兵強將攻難點、疏堵點、搶占競爭制高點。
全面落實《重點攻關任務管理辦法》,實施掛圖作戰,聚焦技術、進度、自主可控、安全保密,形成重大科研項目日常管理、考核激勵、監督檢查的全過程管理機制,高質量推進重點工程項目,喜人成果爭相涌現。
其中,超低膨脹微晶玻璃研制取得階段性進展,海上大兆瓦風電齒輪箱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混動專用變速器實現進口替代,長安汽車聯合主導制定首個中國汽車多媒體國際標準《汽車多媒體網絡使用場景與需求》在全球發布。
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開創新局面
積極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全新布局,智能創新研究院成功獲批,成為國家首批科研重點實驗室,有力提升集團軍品在國家的戰略地位。
積極參與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聯合中國汽研院,統籌內外部資源,發揮行業優勢,全力推動智能汽車安全控制技術、自然環境試驗等全國重點實驗室論證工作。
組建首批12家集團級專業研究院,加強集團級平臺培育,目前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 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3個。
長安汽車持續完善全球協同研發布局,整車產品開發周期從29.5個月縮短至24個月,研發成本降低25%。
基礎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實現新布局
充分發揮“葉企孫”科學基金帶動作用,積極策劃論證基礎研究課題,并發布首批“葉企孫”科學基金指南。
引導企業注重基礎研究、加強原理探究,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為保證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沖鋒在前,為增進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勇挑重擔,為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再立新功。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友情鏈接:

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
或搜索“建設汽車系統”
更多精彩等著你!
公司地址:重慶市巴南區花溪工業園建設大道1號
咨詢電話:023-66295700
售后服務電話:023-68627355
重慶建設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備2021000868號-2